菜单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重要精神>最新动态

宜昌市四措并举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理规范工作

2015-06-16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近年来,宜昌市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眼于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坚持先行先试,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实施清理规范,推行清单管理

  一是清理规范前置中介服务事项。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对市级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共保留17个部门、27项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编制发布《市级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目录》,任何部门不得在目录外擅自变更或增设行政审批前置条件。二是清理规范前置中介服务收费。认真清理市直及城区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编制发布《市直及城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和《市直及城区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目录》,对市直11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56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制定出台收费公示、收费减免、收费监管等制度规范。2011年以来,市直共取消、减免本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53项,共为企业减负1246万元。

  二、推进脱钩改制,推行去行政化

  一是推进中介服务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具有咨询、评估、鉴证、代理等中介性质的事业单位,进行专项清理,推进脱钩改制。将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等3家从事工程设计咨询、产品检验检测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将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市土地勘测规划院等5家从事工程设计咨询和专利代理服务事业单位,与相关事业单位脱钩,转为企业;对市规划信息咨询中心、市防雷中心等10家单位承担的咨询、检测及培训等中介职责,予以剥离,重新进行三定。还事于事,还企于企。二是清理行业协会、商会等红顶中介。对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从设立登记、组织换届入手,进行清理规范。2014年以来,清退在行业协会任职、兼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58人,推动58家行业协会学会与主管部门在机构、职责、人员、财务上脱钩。三是深化登记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一体化,对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组织,试行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降低登记门槛,减少审批环节,打破一业一会限制,鼓励行业协会理性竞争。

  三、引进培育并重,破除行业垄断

  一是开放作业市场,引入鲢鱼形成竞争。如在工程咨询、环评、消防设施检测等行业,大力引进省内外具有较高资质的机构,进入宜昌市场,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3个行业中,外地在宜执业中介服务机构分别达18家、  20家、15家。宜昌高新区创建中介服务机构名录库,成功引进14家外地高质量中介机构供申请人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图审中介服务费下降30%。二是整合资源,培育本地中介服务企业。如针对审图独家经营行业,采取跨县市整合,分片成立3家中介服务机构。三是改善服务环境。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实行目标管理,增强自律意识,提升服务效率。全市各类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效率平均提速46%,收费平均下降10%,社会满意率上升24个百分点。如勘设施工图咨询服务平均审查时间为4.2天,比法定时限缩短7.5天。目前,在宜执业的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机构,从清理前的140多家发展到200多家,涌现出了永业行、华审、国富浩华等一批年收入过千万元的品牌中介。

  四、构建诚信体系,规范执业行为

  加强以服务承诺制、执业公示制、一次性告知制、合同管理制、依规收费制、执业记录制等六制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制度建设,指导中介机构规范执业。一是搭建信用平台。整合工商、质监、食药、安监、环保、住建、银监、人社、国税、地税、公安、法院、司法等13个部门数据,搭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框架,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可直接查询。二是强化诚信监管。制定出台《宜昌市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诚信管理办法》,建立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机构诚信监管平台,对从事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的中介机构的信用能力、执业规范、服务质量等从业情况进行跟踪管理、跟踪记录、等第评定,对服务不达标、信用评定差的中介机构实行黑名单制,并进行网上公示,方便群众、企业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三是推行诚信考核。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信用考核评价机制,由行业监管部门和被服务对象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资质、执业人员、服务项目、收费情况、服务时限、操作流程等进行量化考核、信用评级、及时公布,推动中介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目前,在宜昌从事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205家机构, A202家,B3家,社会总体满意率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