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区县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重要精神>区县动态

当阳市委编办坚持“三化”同步 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4-05-07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针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当阳市委编办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教联体试点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机构编制保障,助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大统筹力度,推动资源布局合理化。聚焦“城镇挤、农村弱”“择校热”等难题,按照“初中进城、小学进镇”思路,加大对城郊学校及农村小规模学校整合撤并力度,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累计撤并初中小学13所。根据学校地域分布、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社会口碑等实际,采用1+N形式,通过“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实行一个核心校(优质校)帮带多个成员校(薄弱校、农村校、小规模学校),组成9个教联体,将核心校的教学优势资源推广到各个成员学校,打造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实施总量控制,推动编制管理动态化。妥善处理严控编制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以中小学在校生为基数,按照师生比小学1:19、初中1:13.5,在乡镇寄宿制学校上浮20%的基础上考虑信息技术、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科目以及教联体建设的需要,核定义务教育事业编制1845名,有效保证教职工编制“基本盘”。坚持总量控制、充分放权原则,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市委编办核定编制总量,教育局在保证各学校编制核定达标的基础上,根据每年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动态调整学校编制报编办备案,推动教职工编制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探索下沉赋能,推动编制使用高效化。针对教师流动审批流程多、时间长等问题,结合“县管校聘”改革,赋予教育部门最大的用人自主权,教师交流轮岗以教育部门意见为准,编制、人社部门实行快速审批。实行教育系统内部人事管理自主,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在教联体内、城镇学校间有序流动,打破教师跨校、跨城乡交流轮岗管理体制障碍,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利用机构编制大数据4.0系统,对教师编制实行标识管理、专项管理,压缩使用编制的非教学人员比例。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明确宿舍管理员、保育员等后勤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确保教育编制专编专用,让教师编制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