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宜都市委编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宜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坚持“部门吹哨,编办报到”原则,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筑牢框架。在深入了解市直相关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积极向市委编委汇报,经过充分的论证,设立市营商环境协调服务中心,作为市发改局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并增核编制5名;成立市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为市政务数据局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编4名,健全营商环境工作机构,完善了保障体系。
二是厘清权责清单,提供职能体系保障。持续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梳理全市各部门职责边界,将“快递进村”等工作及时划归市交运局,将12345 执线管理职责划归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实现“一呼即通、一呼即应”,解决部门内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权责交叉等问题。为街道社区赋能减负,重点赋予5 项权力,制定13 项改革配套措施,下放职权200 项,确保有权有责、权责对等。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改革,173 个街道事项、53 个社区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三是完善服务措施,提供高效便捷保障。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切实履行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职责,助推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落地见效。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办事材料,全部审批实现“全程网办、一次办好”,试行告知承诺制,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精简行政许可事项申请材料,免提交18 项。全面实行即时办结。对于办事手续齐全、有效的单位,全面实行即时办结,真正让“数据多跑腿、部门少跑腿”有效提高办件效率。
四是统筹编制资源,提供人才需求保障。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蓄水池”,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打破编制“部门化”倾向,实行精细化管理,将全市空编予以集中,按全市事业编制总数3%的比例建立周转池,充分保障引进高层次人才编制需求,确保人才引进对口单位有编可用,同时用于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以及缓解部门短期性、结构性编制短缺问题。今年已批复人才引进用编计划70名,分配周转池编制2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