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议“训”。组织召开机构编制“不见面”审批工作动员部署会,全县所有一级单位的人事干部参加了会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出席并讲话,编办业务股室就“不见面”审批业务操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讲解和演示。
二分类“炼”。针对教育、卫生等人数庞大、二级单位较多的部门,探索发放了二级账号,分期分批“开小灶”进行业务培训。今年,进一步加大了二级账号发放力度,并通过QQ、微信等网络媒体,采取线上联络、远程协助等技术手段,指导人事干部熟练办理各类业务。
三及时“督”。严格按照“信息变动5日内更新制”的要求,实时调度各单位业务办理进度。利用工作提醒、电话督办等方式,层层发力,一般性情况,由业务股室提醒并跟踪,较有难度的由分管领导督办,对工作滞后、质量不高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与部门负责人沟通督办。
四规范“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配备功能角色,赋予不同的业务权限,强化编办内部管理,规范“网上办”流程。各部门提交业务后,由编办业务股室受理、分管领导、主要领导逐级审核,层层把关,程序更加规范。
五即时“办”。对于部门提交的业务,严格按照“发生即办、即来即办、办快办好”的要求,第一时间办理。“编办通APP”功能开发完善后,更是可以达到“哪里有网络,哪里能审批”的效果,最大限度压缩了办理时限。
六完善“账”。随着机构编制“不见面”审批工作的深入推进,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完成了机构编制“建账”工作,全县的机构编制“家底”历史性地实现了“数据化”,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国宾、吴运宝、付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