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能融入这个集体而感到自豪!
李 家 平
8月8日,星期一,是作为一名军转干部的我到市委编办报到的日子。新的单位、新的同事、新的环境,一切都还是那么的陌生和朦胧。然而接下来的短短10余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在以战斗姿态工作中快速融入而又深深爱上了这个“陌生”的集体!
这是一个听党指挥的集体!8月10晚8点半左右,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刚刚接通电话,耳边就传来了编办综合科党升平同志急促而有力的声音:“有紧急任务,请你马上赶往天津路口与我们汇合,一起赶赴东风大道社区开展工作。”到达社区后,在李文新主任指挥下迅速投入组织社区居民核酸检测等工作,直至半夜12点多才收工回家,此轮抗击疫情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8月12日的深夜,星期五,正当我还在为如何安排刚刚上班后的第一个周末而惬意的遐想时,市委编办微信群中收到了《关于市直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下沉包联社区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明确从第二天起,全市管控措施升级,全体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全部下沉到包联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我还在浏览机关群里的通知时,一条条清晰而简明的工作安排指令和一道道“明白”、“收到”的有力回复在微信群中飘荡开来。没有一个困难!没有一条理由!没有一人请假!恍然间,我仿佛又置身于紧张而激烈的军事演习之中。第二天凌晨5时25分,我按照编办通知时间提前了5分钟到达办公室,自以为很准时的我却发现集结人员都已到齐,正在准备相关工作。5分钟后,市委编办19名下沉志愿者就在主要领导的亲自带领下奔赴在前往包联社区的马路上。“这得需要怎样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啊?”我在内心暗自发问到。
这是一个模范带头的集体!在下沉社区工作期间,所有下沉志愿者均是就近分组乘车、早出晚归,协同社区工作人员认真开展工作。然而我发现,不论我们是清晨提前到达还是夜晚任务后撤离,每天第一个到达和最后一个离开的,永远都是编办主任李文新同志!他不顾自身还没有完全康复的伤病,不断穿梭在社区工作站、各执勤卡口、小区居民楼等防疫最前沿,及时分析研判、组织指挥、调度调整、解决矛盾问题。他奔波忙碌的身影在星辰中、在烈日下、在月光里!编办副主任杨文学同志在防疫期间兼任后勤保障小组组长,由于小区点多面广,下沉人员全部扑在一线,他这个小组长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再加上店铺关门,物资筹措尤为困难。这种情况怎么办?他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人手就亲自上,外面采购不到就向社区、物业等多方协调,甚至是亲自驱车到处想办法。老党员连照勇同志,在身体本就虚弱、即将退休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带领小组同志担负起情况最复杂、任务最重的小区门口卡控和外围巡查任务。他每天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外围店铺一个一个过、进出人员一个一个查。忙碌而一丝不苟的他们用实际行动把“此处无声胜有声”演绎出了另一种境界!
这是一个能打硬仗的集体!市委编办下沉志愿者们深知疫情防控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他们每天都是提前到达、夜幕而归,严肃认真的落实着防控规定。政策法规科负责人贾鑫星同志,看起来个头不大,干起工作来确是个拼命三郎。搬运物资、楼栋巡查、搭设帐篷、维护核酸检测秩序,一天下来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多少回,我们只知道由于出汗过多,他早上穿的黑色短袖到了晚上变成黑白相间的“熊猫衣”。党员徐萌是去年的一名军转干部,8月17日上午7时,在全员第八轮核酸检测中,为防止漏户漏人,他就拿上喇叭从1楼开始,挨家挨户敲门提醒,一口气敲到了26楼,直至所有居民都下楼完成核酸检测,他才松了一口气。在这个单位里,以徐萌为代表的退役军人多达9人,他们党性觉悟高、作风硬朗、执行力强,在哪里都像一面旗帜一样让人暖心和放心!单位女同志张文俊的老公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仅仅两岁大,平时都是由她母亲帮忙照看。这次疫情突发时,正赶上她的孩子发烧生病,为了不影响单位抗击疫情工作,在孩子最需要母亲的时候,她却只字不提家里的困难,毅然决然的主动扑在抗疫第一线。每天只能在深夜回家后轻轻抚摸着沉睡中孩子的额头以弥补心中的亏欠!正是在这样一群人的共同奋战下,到8月18日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解除静态管控时,市委编办包联社区实现了589户1949名群众无一人感染、无一例密接和次密接人员的圆满目标!
这是一个温暖如家的集体!疫情无情,防疫工作是艰巨的,但市委编办这个集体里却是充满了温情。下沉社区期间,防控一组组长、二级调研员张友胜同志看到同志们都忙于岗位值守,他就主动要求替岗让同志们先吃上热乎饭菜,而他自己往往是最后一个才填饱肚子的。作为小组组长,在后期志愿者轮流下沉期间,他经常反复叮嘱组员同志注意休息好,自己却不顾身体的疲惫连续奋战在一线!女同志万柳在看同事由于天气高温而异常疲倦时,强烈要求在气温最高的中午替同事值守,而自己反而由于劳累过度在随后的工作中出现中暑症状。军转老大哥党升平同志作为单位联络员,在自身工作本就繁重的情况下,每天还不辞辛苦开车接送周边同事;在对待我们这些年轻同志时,他也经常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让我们倍感温暖。有幸在这样的集体中工作和生活,怎能不让人感动和珍惜!
短短的10余天,把我对单位的模糊感一扫而空,让我同单位同事由陌生人变成最亲密的战友,也帮我给自己之前内心的问号找到了答案。这虽然只是一个不到二十人的小集体,但他所蕴含的精神和迸发出的能量却让我再也不敢认为他“小”!有这样的集体在,何愁疫情不散!(李家平)